0931-8266335
典型業績展示
項目業務聯系
國土整治
國土整治方向業務涵蓋土地利用開發、整理、復墾;低丘緩坡未利用地開發、低產田土地改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土地整治實施方案、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工程;農業綜合開發、高效節水項目設計。



優秀成果及經典項目
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下山入川土地開發項目
一、項目簡述
項目名稱: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下山入川土地開發項目
項目級別:省級
項目實施時間:2012年—2017年
項目規模:12.4萬畝
二、項目概況
根據古浪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實施了總投資17.87億元的生態移民暨扶貧開發黃花灘項目,項目建成后開發土地12.4萬畝,建設12個移民新村和1個生態移民小城鎮,搬遷安置南部山區1個鄉鎮73個貧困村的6.24萬人。為解決群眾生產問題,支持山區移民發展“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主體生產模式,發展壯大富民產業,實現“搬得下、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
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下山入川土地開發項目,建設內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工程為主。項目現狀以傾斜洪積平原和縱向沙壟、新月形沙丘連及零星的叢草沙丘區域為主,主要為風積地貌,地形起伏,低山丘陵與洼地交替出現,哇地處偶有沙包,沙壟與沙壟之間有相對開闊的槽型洼地(塘地),整體地勢坡度小于5°,地形復雜。
通過規劃設計進行土地平整、土方調配、土壤改良、灌溉與排水工程和田間道路工程配套布置。綜合整治區域內的其他草地和沙地,降低平整單元之間高差,田塊設計為65m×21m,田塊呈南偏西6°布設,且田塊規格基本符合黃花灘生態移民點“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的產業模式要求。
設計亮點:項目區平整單元采用內部挖填平衡優化的方式進行平整。土地平整后,部分平整單元之間高差大于4.5m的,對其進行土方調運,降低田塊間的相對高差,滿足管道布設要求,解決管道上下高田坎引起的水錘問題。方便群眾灌水要求、降低農田水利工程運行合理性及經濟性。
項目實施后,保障了移民安置點村民耕地,有效解決人地矛盾,從根本上解決南部山區人民貧困問題,有力推動了古浪全縣脫貧攻堅進程。
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富民新村是本項目設計范圍內一個典型的易地搬遷脫貧致富村。2019年8月21日上午,正在甘肅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富民新村,看望從山區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的鄉親們,肯定了此搬遷脫貧工作。
卓尼縣202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
一、項目簡述
根據《甘肅省農業農村廳關于下達2021年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的通知》(甘農計發[2021]2號)的文件精神要求,通過前期踏勘調研,充分征求群眾意見,以“規劃到村、幫扶到戶、責任到人”的思路,全面落實范圍精準、對象精準、任務精準、目標精準、措施精準、責任精準的“六個精準”的要求,項目選址于卓尼縣杓哇鄉、柳林鎮、申藏鎮和喀爾欽鎮等4個鄉鎮共9個行政村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主要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田間道路等方面開展建設,有效提高耕地地力和質量。
由于地形、經濟條件等因素影響,項目區主要以農牧業為主,項目所在地,光、熱、水資源條件優越,現有耕地布局較為規整,但田塊內部仍存在較小坡度;區內道路等基礎設施等級低下,亟需通過本項目進行改善,具體情況如下:
1、項目區屬于旱作區,耕地全部為旱地,靠天吃飯,修筑水平梯田可提高耕地保水保肥能力,改善耕地質量。
2、項目區內道路網絡相對完善,但現有道路及配套基礎設施等級較低,區內大部分為土質道路且素土路面坑洼不平路況不良。
通過項目的實施,提高現有耕地質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增加糧食產量,增加當地群眾收入,改善項目區的農業生產條件。
二、項目名稱
卓尼縣2021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
三、項目級別
省級投資項目
四、項目實施時間
2021年9月
五、項目規模
建設規模15000畝
六、項目概況
根據規劃設計,項目工程內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工程和田間道路工程三項。
土地平整工程:依據地形條件、農作物的光照條件,同時滿足機械化耕作的要求和當地種植習慣,田塊之間以機耕路、生產路為界,田塊內部耕作地塊設計為帶狀或長條狀梯田。
土壤改良工程:改良主要方式為增施過有機肥,通過生物有機肥的方式增加土壤養分、降低土壤鹽堿度;利用機械翻耕,深翻厚度為30cm,可以使耕作層疏松綿軟、結構良好、活土層、平整肥沃,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促進土壤熟化,加速養分的分解和積累。
田間道路工程:在現有主干道路基礎上,配套完善道路體系,為農民田間耕作和對外運輸提供方便。提高道路標準,解決項目區交通條件較差問題。道路分為田間道和生產路兩級,田間道路面為4m寬砂礫石路,生產路為2.5m寬素土路。
七、優勢或項目效益總結
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在項目建設期內可有效地吸收當地閑散勞動力作為工程建設的乙類工,項目建設期投資能夠增加當地群眾的收入,能提供部分勞動力就業機會,并能有效促進施工單位與當地群眾和諧相處,提高群眾對項目認知度及積極性,保障項目能順利實施。
1、提高耕地質量,增加農民收入
該項目是改善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條件、解決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措施。項目實施后,它將促進當地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土地利用水平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2、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過項目實施,對項目區田間道路進行合理布局和工程建設,極大的改善了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墾殖率和土地利用率,提高群眾種植的積極性。
3、調整產業結構,推進農村社會穩定發展
該項目建成后,形成完善農田生態系統,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可為區內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對農村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臨澤縣2020年沙河鎮合強等村高標準 農田建設項目
一、項目簡述
項目名稱:臨澤縣2020年沙河鎮合強等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
項目級別:市級
項目實施時間:2020年
項目規模:9382.63畝
二、項目概況
臨澤縣2020年沙河鎮合強等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為高效節水項目,建設內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農田輸配電工程和科技推廣措施七項。
1、通過對項目區耕地進行土地平整,將項目區原有現狀耕作格田的寬度調整為50~60m左右,長度為50~65m左右。便于后期耕作和機械化管理。
2、項目區灌溉方式為渠管,為傳統的大水漫灌。渠道大部分為土溝,水資源浪費嚴重。項目規劃將原有大水漫灌調整為滴管,通過引水渠引水至蓄水池,修建加壓泵站,泵站中安裝加壓泵以、全自動反沖洗過濾器及施肥設施等,通過田間管網輸水至毛管進行灌溉,發展節水灌溉農業。
項目區蓄水池位于臨澤縣繞城水系北側,緊靠繞城水系。因繞城水系蓄水池修建區域地下水水位較高,施工設計難度較大。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地下水及繞城水系景觀要求,對蓄水池設計進行了進一步優化。規劃降低蓄水池深度,池底進行換基處理,規劃采用鵝卵石進行換基處理,換基厚度40cm。同時施工過程中采用基坑排水,降低地下水水位進行施工,降低施工過程中地下水影響。
3、在原有道路基礎上提高原有田間道路標準,提高農業機械作業水平,促進農機農藝融合,提高土地生產率;加強對項目區農民的技術培訓,整體提高農民農業科技水平,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農業專業化水平。
項目實施后效果顯著,可達到增產、節水、節非、節藥、省工等效益。年增經濟作物效益74.36萬元;節水效益64.95萬元;省工效益為21.62萬元。年可增加綜合經濟效益160.92萬元。
臨澤縣山水林田湖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壕洼片)
一、項目簡述
2017年3月由國家財政部、環保部、國土資源部等三部委牽頭實施的祁連山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項目正式獲批,并下達了資金計劃,未來三年中央財政投入10億元用于祁連山生態保護治理工作,為祁連山生態保護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和項目支持。
在祁連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專項資金投資扶持下,通過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密切合作,項目的實施將得到充分的保證。整個項目實施后,可修復、完善農業生態,提升生態功能,增強自然抵抗力;可降低農業水耗,倒逼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節水型社會的建設;可以最大限度提高項目區農民的經濟收入,從根本上改善該區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是一項脫貧致富及生態修復的民生工程。
本次項目需要對原有雜亂田塊全面平整,平整出統一規格的條田,對原有凌亂的渠道根據田塊走向重新布置,渠道道路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規劃,項目受風害影響較大,確定項目區主次受風風向,通過林帶的科學布置,使該項目實現田水路林綜合整治,達到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意義。
二、項目名稱
祁連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臨澤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
三、項目級別
省級投資項目
四、項目實施時間
2018年9月
五、項目規模
建設規模為330.20hm2(合4983畝)
六、項目概況
根據規劃設計,項目工程內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和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四項。
土地平整工程:項目區對布局不合理、分布凌亂的現狀水澆地進行土地平整,平整為條田,田塊規劃以現狀地勢為主,打破原有田塊地界,因勢劃分平整單元,以使田塊達到標準。
灌溉與排水工程:項目區灌溉與排水工程依托新現有支渠,以自然地勢及田塊布局為基礎重新規劃布局,保證支渠向斗渠灌水,斗渠向農渠供水的三級灌溉體系,以滿足灌溉需求。
3、田間道路工程:項目區田間道路以項目區內部4m寬砂礫石道路為框架改建和新建,以健全項目區道路體系。
4、農田防護與生態保持工程:項目區垂直于主風向的田間道旁種植單排防護林,以及在垂直于主風向的空曠地種植3排防風林帶,在垂直于主林帶的方向布置副林帶,樹種選擇適合當地生長的新疆楊,株距2m。以達到防風作用。
七、優勢或項目效益總結
項目以加強祁連山、黑河流域生態保護,改善河西走廊生態環境為出發點,以田間基礎設施配套為建設內容,實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通過平田整地、修建農村道路、完善灌排設施、種植防護林帶等工程建設,能夠明顯提高田間配套基礎設施,提高耕地質量和糧食產能。為改善河西走廊生態環境、建設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做出貢獻,社會效益顯著。
1、提高耕地質量,增加農民收入
該項目是改善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條件、解決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措施。它將促進當地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土地利用水平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2、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過項目實施,對項目區田間道路、灌溉設施進行合理布局和工程建設,極大的改善了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墾殖率和土地利用率,提高群眾種植的積極性。
3、調整產業結構,推進農村社會穩定發展
該項目建成后,形成完善的農田灌排、田間道路和林網生態系統,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可為區內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對農村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